国际物流运输的相关概念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51
运输管理是指产品从生产者到中间商再至消费者手中的运送过程的管理。它包括运输方式选择、时间与路线的确定及费用的节约。除库存管理之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输管理。但是运输管理相对来说,不像库存管理那样要求严格、关系重大。因为现在运力资源丰富,市场很大。只要规划好了运输任务,很容易找到运输承包商来完成它。供应链运输管理的任务,重点就是三个:一是设计规划运输任务;二是找合适的运输承包商;三是运输组织和控制。
设计规划运输任务,就是要站在供应链的整体高度,统一规划有关的运输任务,确定运输方式、运输路线,联合运输方案,设计运输蓝图,达到既能够满足各点的运输需要,又使总运输费用最省的目的。运输任务方案确定下来后,就需要找运输承包商。现在运输资源很丰富,容易找,但是一般应当找正规的运输企业或者物流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把它们拉入供应链系统之中来。不要轻易找那些没有资格、没有能力的运输承包者,避免运输风险。运输组织和控制,就是按照给定的运输方案、运输蓝图对运输承包商的运输活动过程和运输的效果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
(一)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
广义的运输经营活动还包括货物集散、装卸搬运、中转仓储、干线运输、配送等一系列操作。这里所讲的运输,着重于流通领域的运输。运输是一种服务,是对购买者和使用者的一种服务,而不是可以触摸到的有形产品,购买这种服务和购买有形产品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运输的移动特性包括速度、可靠性和频率,货物运输设备影响运输的准备、运输货物的批量和装卸成本。
(二)运输业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运输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产生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它表现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即把商品从甲地运到乙地所进行的空间上的位置移动。
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完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运输量不断增加,运输业务迅速发展,运输工具也获得了相应的改进。在资本主义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故只能依靠驮畜、畜力、人力车等运输工具进行运输。
在公元9世纪到10世纪间,就出现了各种帆船。到12世纪,我国就已经在海船上使用指南针进行仪器导航,12世纪后半叶又由阿拉伯人从我国传入欧洲,在各国海船上广泛应用,大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这是我国对世界航海技术的重大贡献。从13世纪起,海洋上已有各式各样的航速较快的大型帆船了。在15世纪初,中国庞大的商船队已航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到达过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远达非洲东岸(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在15世纪到16世纪间,欧洲某些国家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开始形成,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在国外寻找市场和黄金产地,大规模地开展海上探险活动,地理知识和航海经验日益丰富,航海技术又有了很大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产业革命导致了运输工具的革命,出现了铁路火车和海洋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近代运输工具的出现,专门从事运输的企业日益扩展起来,运输工具所有者从商品所有者(工业主和商人)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运输的企业家,交通运输部门便成为运输业主特殊的投资领域。进入20世纪,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运输的合理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运输商品要求速度快、破损少、费用低,这就要求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来一次革命。将货物集成一组大的单位,以适合装卸的机械化,于是出现了成组化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方式和托船运输方式。
从运输业发展的情况看,一般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古代的运输业是处于手工业阶段;自15世纪末叶起,特别是进入17世纪至18世纪,运输业可以说是进入工场生产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出现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可以说是已进入机械生产阶段;这时的运输业已发展为除开采业、农业和工业以外的第四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进入20世纪30年代,汽车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又相继崛起,迅猛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包括水、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现代
化运输体系;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类进入到一个原子、电子和宇航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运输业的发展,人类发明和使用了许多新的运输工具,其特点是向大型化、调整化、专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运输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多式联运“门到门”(door to door)运输日渐取代“港到港”(port toport)和“站到站”(station to station)运输。由于出现了以集装箱为媒介的海陆空联运方式,充分发挥了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点,使运输进入了第四阶段。
运输,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1.运输具有生产的本质属性
(1)运输和一般生产一样,也必须具备劳动者(运输者)、劳动手段(运输工具和通路)、劳动对象(运输对象即货物或人)这三个基本条件。
(2)运输的过程(货物或人的位移)和一般生产的过程一样,是借助于活的劳动(运输者的劳动)和物化劳动(运输工具设备与燃料的消耗)的结合而实现的。
(3)运输的结果使运输对象发生了位移,就是在转移旧价值的同时,改变了运输对象的地位,这也和一般生产制造出新产品一样,是创造了新价值。
(4)运输也和一般生产一样,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并且运输的变化和发展是与一般生产的变化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经历了几个相同的阶段。
2.运输自身的特点
运输业虽然具有以上几个与一般生产共同的特点,但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运输是在产品的流通领域内进行的,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
(2)运输不能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和形状,不能生产出任何独立的物质形态的产品。
(3)运输使投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发生位置移动,从而将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联系起来,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
(4)在运输费用中,没有原料费用,固定资产(运输设备)的折旧和工资是运输的主要费用。
3.现代运输手段四要素
现代运输的运输工具、运输动力、运输通路和电信设备,这些要素配合才能发挥最好的效益。
(1)运输工具(vehicle):载人载物运行的设备。
(2)运输动力(motive power):推动运输工具前进的力量。
(3)运输通路(way or passage way):运输工具借以运行的媒介。
(4)电信设备(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传递信息的设备。
(三)运输的地位
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两方面:①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连接。②在社会上,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环节,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运输的功能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主要提供两大功能:物品移动和短时储存。
物品移动:运输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将物品转移到指定地点。
短时储存:运输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对物品在运输期间进行短时储存,也就是说将运输工具(车辆、船舶、飞机、管道等)作为临时的储存设施。
(五)运输的原理
指导运输管理和运营的两条基本原理是批量经济和距离经济。
批量经济:运输批量经济的特点是随装运批量的增长,使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降低。距离经济:运输距离经济是指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在评估各种运输决策方案或营运业务时,这些原理是重点考虑的因素。其目的是要使装运的批量和距离最大化,同时满足客户的服务期望。


中国邮政集团成立一家新公司 拟出资2000万
新能源卡车越来越火 但散户卡友为何无动于衷?
国内货运险简介
加盟点我达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具体加盟流程是怎样的
顺丰冷链配送价格 顺丰冷链配送收费标准
我国古代礼仪是如何形成的?
公路运输详细操作及流程图
今年物流成本拟降超千亿,229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将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