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形成主要表现在礼制、法制之争上。儒家认为“礼”是以德行仁礼尊宗亲的象征,礼虽然不是完全排斥法律政令,至少是轻视或贬低强暴外力。因此儒家推崇君子之治,提倡统治者的言传身教,认为道德教化是天下大治的最好方法。
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帅认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说明孔子是非常推崇道德礼仪的,提倡以礼治天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根本之心,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礼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与此相反,法家认为法是以力称霸,因此法家只崇尚赏罚严明的峻法,而不屑于道德教化。他们认为“无庆赏之功,刑罚之威,则不能治天下”。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从而也确立了两千多年来德礼教化的统治地位。到唐朝《唐疏律议》颁布时,礼法基本完备。
随着礼法地位的确立,古代礼仪也如影随形地发展、完善起来。因此,“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也可以说是礼法文化的产物。礼仪也即礼法的具体行为形式,是一种超规律的规范。一种行为若不遵守一定的礼仪,就是与一定的礼法相冲突,将为社会所不容。因此,礼仪这种规范是与一定的强制力相联系的,当然,这种强制力是以德礼教化为前提的。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正式施行,网络货运企业需注意哪些数据安全问题?最新的国三限行政策来袭!国三淘汰已成定局 卡友们的出路在哪里增长近300% 京东这项新业务引领夏季消费流行货物运单指什么?有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航空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使用FCA术语时应注意的问题细说运输公司资金链断裂物流信息网络的特点和构成